Q1 現在有科學證據表明電磁輻射有健康危害嗎?

有的,現今科學已明確指出電磁輻射對健康有危害,而其主要來源包括眾所周知的手機、Wifi、3C產品和基地台等等。

美國UC Berkley公共衛生學院的家庭與社區健康研究中心主任Joel M. Moskowitz博士,近期在《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上發表的研究表明,使用手機超過 1,000 小時(相當於連續10年平均每天使用手機 17 分鐘),將顯著增加罹患腦腫瘤的風險高達60%![期刊連結]


除此之外,全球200多位EMF專家發表超過2,000份文獻聲明,指出電磁輻射對於人體的實際危害,包括罹患癌症、自由基增加、細胞和基因損傷、細胞複製系統結構與功能性損傷、學習與長期記憶虧損、神經系統失調以及其他負面健康影響等等。

Q2 電磁輻射是什麼?

電磁輻射是由電磁波生成,而電磁波是由電場與磁場經由周期性變化的交互作用產生,在空間中以波動的方式傳遞能量。

 

根據能量、頻率與波長大小將電磁波主要分類為: 伽馬射線、 X 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

 

另外,根據電磁波對生物體的影響又可區分成游離輻射與非游離輻射。

Q3 游離輻射跟非游離輻射分別是什麼意思?

游離輻射」跟「非游離輻射」最大的差異在於「輻射的能量是否會直接破壞生物體的細胞化學鍵」。

 

舉凡伽馬射線、X射線和紫外線都是屬於「游離輻射」,是高頻率高功率的電磁波,擁有極高的能量游離與破壞生物體的細胞化學鍵結,進而損害生物體的組織系統造成極為嚴重且不可逆的健康危害。

 

至於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和無線電波則是屬於非游離輻射,是相對(游離輻射)低頻率低功率的電磁波,通常不會破壞生物體的細胞化學鍵結,但仍會透過熱效應與誘發效應對生物體的組織系統造成病變等慢性健康危害,是近年為大眾所忽視的最大隱患。

Q4 電磁輻射汙染是什麼?

在使用會產生電磁波的裝置時,(一般來說只要是電器用品都會產生電磁波),電磁輻射會傳播到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的空間,當輻射能量超過背景輻射值,在綜合輻射的性質、頻率、強度與持續時間等因素下,造成居民的不適感,甚至是健康危害,引發慢性病、急性病甚至是死亡,是為電磁輻射汙染

對於無論是人體,抑或是動植物與生態環境,電磁輻射汙染都已經造成難以預料的風險與危害。

Q5 電磁輻射對於人體會有哪些影響與危害?

知名哈佛醫學博士Dr. David O. Carpenter於著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 (國際四大醫學期刊) 表示,長時間暴露於電磁輻射會產生嚴重的健康危害,不但會加劇人類大腦的新陳代謝 [期刊連結] 因而加速老化,更會影響睡眠時的腦電波 [期刊連結];最令人感到憂心的是會增加氧化應激(抗氧化系統失調)與淋巴細胞的DNA 損傷 [期刊連結],進而導致癌症病變的爆發!


除此之外,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於2020年的最新 研究表示,將小白鼠暴露於2G與3G的手機輻射時,會導致其大腦額葉皮質、海馬迴與白血球等細胞的DNA大幅損傷 [期刊連結] [DNA損傷機制-1、DNA損傷機制-2]


電磁輻射對於人類世界的健康影響逐漸升高,未來勢必會有更多的科學證據出現 ,現在的我們勢必要採取正確有效的措施來降低其對於健康的嚴重威脅!

Q6 我們要如何預防電磁輻射所造成的影響跟危害?

當然是首選堯盾科技!我們是致力於提供最專業且最有效「射頻電磁場(RF-EMF)輻射防護解決方案」的團隊,擁有全台灣最為先進的材料與製程技術,以及最專業全面的團隊成員,橫跨半導體醫學建築等三大領域的專家群,共同鑄造全台最強大可靠的後盾,全力守護您與家人的健康。

 

透過射頻電磁場(RF-EMF)「輻射防護服飾」與為您量身打造的「輻射防護專案」,協助您和您的愛人更安心地生活,再也不必擔心日常生活中的電磁輻射,選擇堯盾科技,一起守護我們的美好家園!

Q1 陽光也是電磁波,能量比手機、Wifi、基地台還要更強,為何還需要注意這些輻射的影響呢?

首先,太陽光屬於「游離輻射」,輻射的能量較大,會破壞生物體細胞的化學鍵結,從而對生物體的組織系統造成嚴重且不可逆轉的健康損害。相對而言,手機、Wi-Fi、基地台等設備散發出的是「非游離輻射」,輻射的能量相較於「游離輻射」來得低,通常不足以直接破壞細胞的化學鍵結。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是完全無害的,非游離輻射會透過「誘發生物效應」,對生物體的組織系統產生潛在的長期健康風險,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這正是為何我們需要關注並采取措施以減輕這些輻射對我們的影響。

 

此外,太陽所發射出的電磁波是自然界的產物,人類和其他生物體在數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對陽光接觸的積極適應機制,這種接觸是持續且普遍存在的。相比之下,人造電磁波(手機、Wi-Fi、基地台等RF-EMF)是近現代技術發展的副產物,其暴露程度遠超過自然背景水平,尤其是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上。這種長期且高強度的接觸可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廣泛的影響,需要我們給予足夠的關注和積極謹慎的態度面對!

Q2 環境中的天然輻射比人造輻射更多,為何還需要擔心人造輻射的影響?

一般而言,人體所受到的「游離輻射」可分為天然輻射人造輻射兩大類,在臺灣,天然輻射劑量約占總量的81.2%,而人造輻射劑量則占18.8%。(資料來源: 核能安全委員會)

 

天然游離輻射的主要來源包括宇宙射線、地表輻射、氡氣、體內輻射與水源輻射,這些輻射就如同空氣一樣,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環境的一部分。無論是從外太空、地面、太陽、空氣、水、食物,甚至是我們自己的身體內,都存在天然輻射的蹤跡。這使得避免接觸天然輻射不僅困難,而且幾乎不可能進行有效的防護!

 

人造游離輻射的主要來源包括醫療裝置(如X光機和放射治療設備)、核能產業、工業應用(如材料分析檢測),以及科研用途(如粒子加速器)。這些輻射來源在日常生活中較少接觸,而且在使用時通常伴隨著嚴格的防護措施和劑量監控。

 

相對地,手機、Wi-Fi和基地台等產生的非游離輻射,我們則是幾乎全天候、不間斷地處於其環境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長期暴露可能對健康造成累積性的風險 [期刊連結]。因此,採取預防性措施以降低RF-EMF輻射暴露,是一個非常積極和謹慎的建議,有針對性的RF-EMF防護措施,絕對是保障個人和家庭最為有效的方法!

Q3 台灣與國際上對於「手機電磁波」的規範有哪些?

目前,手機電磁波的安全性評估以「特定吸收比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作為衡量標準。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遵循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14959),規定在6 GHz以下的頻段,手機的SAR值最大不得超過2.0W/kg (法規連結)(行政院公報)(NCC新聞稿),此標準與歐洲相同,而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對手機SAR值的限制則規定為最大不得超過1.6W/kg。台灣NCC更會審核所有在台銷售的終端設備,只有通過審核的產品才能夠上市販售,以確保消費者使用的是符合安全標準的裝置 (NCC新聞稿)(NCC審驗合格清單)。

 

即便監管機構制定了嚴苛的安全規範,仍有案例顯示市面上存在不符合這些標準的產品。2020年2月,位於美國加州的RF Exposure Lab揭示,蘋果的iPhone 11 Pro的SAR值高達3.8W/kg,大幅超過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設定的1.6W/kg上限,這意味著其SAR值是法定標準的2.3倍之多,並且也明顯超過台灣NCC規定的2.0W/kg上限 !(文章連結)

 

到了2024年,法國國家頻譜管理局(ANFR)的一份報告顯示,iPhone 12在手持或口袋中使用時的SAR值高達5.74W/kg,遠遠超出歐盟許可的4W/kg上限,超標高達43.5%。(文章連結) 以上的發現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強調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智能設備,其電磁輻射安全性的極端重要性!千萬不可忽視!

Q4 台灣與國際上對於「無線網路Wifi電磁波」的規範有哪些?

目前,無線網路Wifi電磁波的安全性評估以「電波功率密度限制值」(Maximum Permissible Exposure,MPE) 作為衡量標準。根據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NCC)所遵循的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 14959),測量距離設備20公分或按照設備製造商聲明的天線與人體可能接近的最近距離(法規連結)(行政院公報)(NCC新聞稿),在不同頻段的最大MPE規範如下:

    • 700 MHz 頻段:0.35 mW/cm²
    • 900 MHz 頻段:0.45 mW/cm²
    • 1800 MHz 頻段:0.9 mW/cm²
    • 2100 MHz、2500 MHz、2600 MHz、3500 MHz、4800 MHz 及 28 GHz 頻段:1.0 mW/cm²

近期最先進的 Wi-Fi 系統運作是在 2.4 GHz 與 5 GHz 頻段(網站連結),並按規定,其最大MPE值不得超過 1.0 mW/cm²。台灣NCC更會嚴格檢驗所有在台銷售的通信終端設備,只有經審核合格的產品才能上市銷售,以保障消費者使用安全規範之內的裝置 (NCC新聞稿)(NCC審驗合格清單),因此很少聽聞 Wi-Fi 電磁波能量超標的情況。

 

然而,最近有報導指出某國小部分室內的電磁波可能超過了標準,目前正進行整改中 (新聞連結)。此外,也有市民在安裝 Wi-Fi 增強設備並新增一台 Wi-Fi 路由器後,在醫院的健康檢查中發現「抗氧化壓力」水平異常,以及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數值偏低,直到關閉一台 Wi-Fi 路由器後,SOD 數值才有顯著改善 (文章連結)。以上這些案例凸顯了必須認真對待 Wi-Fi 的潛在影響,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Q5 台灣與國際上對於「基地台電磁波」的規範有哪些?

基地台和 Wi-Fi 裝置的電磁波安全性評估一樣都是以「電波功率密度限制值」(Maximum Permissible Exposure,MPE) 作為衡量標準 (NCC規範)。目前,4G 行動寬頻系統的 MPE 標準上限為 0.9 mW/cm²,而新開發的 5G 行動通訊,其 MPE 標準則被規定為不得超過 1 mW/cm²,政府更積極進行基地台安全性的測量,並向公眾證明其運作都在規定標準之內 (網站連結),民眾可以完全的放心。

 

根據實地測量 (網站連結),基地台天線前方的最大MPE約為 100 mW/cm²(實際值為 102 mW/cm²),而在天線後方一定距離處測得約為 0.2 mW/cm²(實際值為0.19 mW/cm²)。政府更嚴格規定,在基地台天線正前方15公尺的範圍內,不得有超過天線高度的建築物,依據「功率密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原則,該位置的輻射強度約為 0.45 mW/cm²(理論值為0.453 mW/cm²)。

 

然而,近期義大利拉馬齊尼研究所(Ramazzini Institute)的一項研究揭露了令人警醒的發現(文章連結),指出即使在較低的電磁波暴露量底下,即 0.07 mW/cm²(SAR=0.001W/kg)時,實驗中的小鼠罹患惡性神經膠質瘤的風險是對照組的 3.5 倍;當稍微提升暴露量到 0.17 mW/cm²(SAR=0.03W/kg)時,風險竟然增加到 5 倍;而在暴露量為 0.66 mW/cm²(SAR=0.1W/kg)時,風險仍為對照組的 3.5 倍

 

儘管以上數值遠低於國家標準的1 mW/cm²,這項研究仍然顯示,即使在較低的電磁波暴露水平之下,依然存在著罹患惡性腫瘤機率上升的潛在風險!對一般民眾而言,直接在基地台天線正前方的高暴露量(100 mW/cm²)活動的情況不太可能發生,但即使在基地台天線後方的0.2 mW/cm²,以及基地台天線正前方15公尺以外的0.45 mW/cm²處,基地台釋放的電磁波所導致的潛在的致癌風險,我們都不應掉以輕心!

Q6 專家都說手機、Wifi、基地台的輻射量只要符合規範就不用擔心,為何還要杞人憂天?

政府確實制定了最嚴格的電磁波輻射安全規範,並對所有在台銷售的通訊設備進行最嚴謹的審核,只有合格的產品才能上市,以確保民眾使用的裝置達到安全標準。此外,政府更採取積極措施,對基地台的安全性進行了嚴格的測量和規範,以確保民眾能在無憂的環境中放心生活。

 

儘管政府在制定規範和嚴格查核方面盡了最大努力,並且履行了其應有的角色與責任,市場上仍有多款設備的輻射值超出標準 (如前述問答中提到的情況),進而導致不可預期的安全隱憂,帶給政府和民眾非常多的困擾和擔憂!

 

更重要的是,眾多研究指出,目前的國際安全標準尚未充分嚴格,不足以全方位保障公眾健康,特別是考慮到長時間接觸電磁波的各種影響!

 

因此,我們秉持一貫嚴謹與專業的態度,採取有效的積極防護措施,是為對抗電磁波風險的最佳策略!我們的產品與服務構建於最先進的科研成果之上,融合了全方位的安全保護理念,致力於讓民眾和所關愛的人可以毫無顧慮地安心生活,不再對「射頻電磁場(RF-EMF)」輻射帶來的潛在健康風險感到不安!

Q1 會員資格有哪些?

目前會員資格有以下3種: 鐵布衫金鐘罩阿基里斯神盾

Q2 擁有會員資格可以享有哪些專屬優惠與獨家方案?

會員等級、專屬優惠與獨家方案的詳細資訊,請訪問「會員專區」!

特別推薦:加入「鐵布衫」會員完全免費,即刻享受商品折扣!

scrollTop